中国足球协会于近日就一起备受关注的青训合同争议发布官方说明。该纠纷涉及申请人张某某与大连某足球俱乐部之间的青少年球员培训协议,申请方要求确认协议自2025年5月19日起解除。
在案件审议过程中,被申请方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协议继续履行。中国足协纠纷解决委员会指出,由于双方的诉求均基于同一份培训协议及事实背景,且民事诉讼尚未作出判决,根据《中国足球协会仲裁委员会工作规则》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合议庭决定中止该案的审理程序,待司法裁决完成后再行恢复。
据了解,此类培训协议纠纷在职业体育青训体系中并不少见,通常涉及球员转会、伤病处理及合同履行等核心问题。中国足协在公告中强调,其始终秉持程序公正,尊重法律途径,并在过程中尝试促成调解。
此前,有网络博主披露,大连嗨球俱乐部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卓毅及其监护人支付违约金266万余元。这一消息引发舆论广泛讨论,部分声音质疑青训机构的高额索赔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孙继海作为嗨球创始人之一,近期婉拒了媒体采访,未对该事件做出直接回应。
根据国内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此类案件的中止并不代表最终结果。待法院判决后,中国足协将依据司法结论决定是否重启仲裁程序,这也意味着涉案球员的注册与转会事宜将暂被搁置。
近年来,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中的合同纠纷频发,反映出行业在球员权益保障与俱乐部利益平衡方面仍有完善空间。国际足联对于青年球员转会有明确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发展,但国内执行层面常面临具体案例的挑战。